他山之石

评建简报

规章制度

他山之石

您的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新时期教育改革,要从形式创新转变为内涵创新

时间:2019-12-24   来源:    阅读: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并行的时代,教育变革势在必行。我们迎来了实现“因材施教”教育梦想的绝佳机遇,同样也面临着如何让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实现融合的巨大挑战。在12月12日的“教育内涵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高峰论坛上。众多教育与大数据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从新时代下教育内涵发展出发,探讨教育与技术融合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内涵的发展与应用,展开了深度交流和碰撞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一方面我们处在新的历史方位,科技革命正在引发人类社会的变革,我们应该去思考如何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充满变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在国际坐标中崛起的中国面临着新的竞争与挑战,从跟跑到领跑我们需要提升原始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的人才。在新的阶段,中国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非常高,从中长期看也必将是一场历史性、全方位的教育变革,应该从关注形式创新转变为关注内涵创新,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教育内涵发展赋能。

    新时代教育内涵下的学习理论

    继传统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之后,2005年,加拿大学者西蒙斯等人第一次提出“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联通主义”表述了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当新的学习工具被使用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联通主义理论是互联网+教育背后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陈丽近年带领团队围绕着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开展了深入研究,并与今年10月17号启动了我国第一门基于联通主义的cMOOC课程。

    陈丽将“互联网+教育”领域知识的特点作为课程的认识论基础,因为其具有动态性、生成性、情境性、个性化、创新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通过建立和扩大社会网络的方式进行学习,生成新知识的方式不再是个体的、智者的,而是以群体智慧经验汇聚在网络中而生成。

    在这个课程中可以看到活跃学习者有三个群体特征,第一是乐于分享,第二是积极讨论并提出问题,第三是善于总结、沉淀和反思。陈丽认为联通主义的学习对学习者能力提出了不同以往传统观念的要求,第一是拥有路径选择的能力,第二是有意会思考的能力,第三是有广泛交互的能力。她希望未来在推动教育变革的进程中,能够通过联通主义的思想把各类实践者联系起来,更加全面、更加快速地认识问题、汇聚思想。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陈丽

   

    教育内涵发展的创新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副局长郑永和指出,中国的教育基础科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已经蓄积了推进教育变革与创新的起步动能,迎来了系统运用自然科学方法重构教育学体系的可能。他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教育改革需要以科研和教育相结合、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共同推动。去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于智慧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AI+教育的本质特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科教融合、创新驱动,第二是结构重塑、流程再造,第三是开放生态、尊重个性,第四是服务智能、资质演进。智能批改作业,智能导师、教育机器人,精准诊断、学情分析报告,自适应学习、个性化推荐,智慧校园和智慧化决策是AI+教育的几个重要应用场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副局长郑永和

 

    新教育环境下的学习设计

    香港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总监罗陆慧英(Nancy Law)认为,21世纪学生的能力,不只是可以应用学习中的知识点,更多地合作、互动、创新的能力。老师要通过设计学生的学习环境跟学习的活动,让学生自身产生反思,并对效果进行分析,从“教学设计”发展到以学生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的“学习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校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冯晓英分析,2018年围绕教师教育出台的文件,都可以发现两个关键信息:一个是应对新的教育环境的未来教师的培养,另一个是发展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对教师的要求从最开始的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到现在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我们越来越需要教师的能力从“教学设计”向“学习策略”转变,让教师从“以教为中心的学习”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转变。

 

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校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冯晓英

 

    教育大数据分析模型与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郑勤华指出,我国基础教育面临资源配置公平与效益、教育质量提升、学生个性化发展三大时代命题,大数据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教育大数据分析的模型要将教育科学和数据科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郑勤华认为,大数据势必会产生巨大的价值,但这种价值在教育上的实现,必须依托从教、学、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的专业解读,才能真正地实现对一线教学实践支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郑勤华

 

    理论、方法、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步伐,也为促进教育公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昨天,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刷爆了整个教育圈,引起了无数人的感动。谁能想到,仅仅因为一块屏幕,带来了想象不到的震荡,改变了这么多学生的命运。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教育变革势在必行。希望未来通过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协同,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教育发展不断赋能。